学生工作处讯 在2025年的新生军训期间,有两位特殊的教官,他们的军姿特别标准,对细节要求特别严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曾参与过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仪式,通过经历最严格规范的训练,接受最光荣神圣的检阅,涵养了非凡的气质。
他们中的一位是法学院的本科生赵雨欣,在光荣完成今年“九三”阅兵的受阅任务后,马不停蹄返校投入军训工作。另一位是体育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王志勇,曾于2019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2024年考入曲阜师大读研后,两次承担学校军训任务。
阅兵场的青春答卷:用极致坚守赴家国之约
他们都曾扛着责任、满怀豪情,在阅兵集训场上锤炼每一分气场;都曾挺直脊梁、迎着目光,在祖国的阅兵场上接受亿万人检阅。那些藏在记忆里的热血,没有随着军装脱下而褪色,而是伴随着时间铸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坚毅,酿成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我一直有个军装梦。” 对赵雨欣来说,从接到参训通知的那一刻起,便以最高标准开启了自我挑战。阅兵训练对精准度要求极致,她和队友们在烈日下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军姿站立时腰背挺直,正步踢腿时脚面绷直,手臂摆动时幅度统一,就连眼神都始终保持坚定。训练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一圈圈盐渍;脚上的水泡破了又起,她却从未叫苦。夜幕中的训练场灯光下,她仍在加练。她说,“个人的微小偏差会影响整个方阵的整齐!”在不懈努力下,她在受阅集训期间获评“四无”个人,她所在的排面获评“优秀排面”。当最终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时,所有付出都化作了心底的自豪与荣光。

王志勇的阅兵记忆,藏在一枚小小的回形针里。他是装备方队的一员,与高强度训练腿部动作的徒步方队不同,装备方队对上半身动作的标准度要求极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衣领处都会叠一个回形针,如果站姿稍有松懈,这个回形针就会扎到身上。“那枚小小的回形针,不仅练出了严谨与专注,也是王志勇记忆里,属于2019年阅兵集训最独特又深刻的印记。在2025年“九三”阅兵当天,他从清晨6点就守在屏幕前,当看到昔日所属的导弹部队亮相,听到“东风 5C,覆盖全球”的解说时,眼眶瞬间发热:“那是国家的底气,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军训场的信念传承:把阅兵精神教给每一届新生
从受阅者到军训教官,身份变了,但两人身上的“较真”劲儿没变。他们站在军训场、守在新生旁,把方阵里的坚持、集训中的热血,揉进“抬头挺胸”的军姿教学里,讲进“咬牙扛住”的成长故事里。

赵雨欣带训时,活脱脱一个“细节控”:开训前三天,她拿着白灰在训练场画标记,确保新生站位间距分毫不差;整理器材时,逐根检查队列标杆是否笔直,甚至试穿每双作训鞋,怕鞋底硬度影响踢正步发力。她还把当年的阅兵笔记重新梳理,“正步踢腿30厘米”“摆臂夹角90度” 等关键数据标红,教学时逐人纠正:新生军姿不标准,她轻抵后腰提醒“贴紧钢板”;有人踢正步脚尖外撇,她蹲在旁边扶着脚踝调角度,一遍遍地示范。 她常对新生说,“落地要像砸在地上一样有力”“咱们的队列要像一块整板,走出去就得有阅兵方阵的气势!”方阵越来越整齐的脚步声,就是最好的回应。

王志勇则把“坚持”二字刻进带训日常。2021年退伍后,他回到鲁东大学读书,期间担任3年军训总教官,后来考研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后又连续2年带新生军训。“对于新生来说,步入大学后,军训教官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不仅是要带好他们,还要教好他们。"这份“教好”的承诺,体现在他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上。他的眼神,就是“较真”的代名词。队列中哪怕有一名同学手型不正、步幅差了半公分,他都会立刻上前,俯下身,用自己的手一点点纠正,用眼神传递出“标准面前没有例外”的坚定。正是这份执着,让原本参差不齐的方阵,最终变得如同一人般整齐划一。在他心中,军训教官的职责远不止教队列、讲纪律。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那份永不言弃的坚韧精神,和同舟共济的协作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位新生的心中。
校园里的初心坚守:以校训之灯塔照亮前行征程
当“九三”阅兵的庄严号角还在记忆里回响,当2019年阅兵集训的汗水仍在时光里闪光,他们回到校园,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与阅兵精神牢牢结合,成为了滋养未来之路的“精神养分”。

对赵雨欣而言,校训是具象的实践:在阅兵训练场上,她对着每一个摆臂、每一步踢腿反复打磨,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学而不厌”;面对新生,她又化身耐心的引路人,将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用热忱践行“诲人不倦”。在校期间,她连续两年担任学生军训教官,获评“优秀教官”称号,在“日照国防”青少年军事研学营获评“优秀教官”称号。她还积极参与科创竞赛,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省级一等奖,参与的大创项目获学院“挑战杯”一等奖和孵化赛二等奖。谈及未来,她的眼神里充满坚定。赵雨欣感恩母校:“是曲园给了我逐梦的底气,愿母校培育更多心怀家国的栋梁!”

校训和阅兵精神一样,同样是王志勇内心动力的源泉。每当学业压力袭来,他总会想起阅兵集训的日夜——烈日下的坚持、酸痛中的突破,都化作此刻的底气:“连最难熬的日子都扛过来了,这点困难又算什么?”这份在磨砺中沉淀的坚韧,正是“学而不厌”最生动的注脚。入校后,他担任曲阜师范大学退役军人协会会长,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前三名。他积极承担军训任务,获得“优秀教官称号。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坚持提升专业技能,考取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获得全国运动会、省运动会等多项大型运动会中篮球赛事的“体育道德风尚裁判员”“优秀裁判员”称号。他寄语师弟师妹:“大学四年要学会坚持、懂得担当,找到热爱的事就全力以赴。” 而他自己,也始终坚定着一份矢志报国的信念:“只要部队召唤,我随时能归队!”
从阅兵场到曲园,赵雨欣与王志勇用行动证明: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站上高光舞台,更在于把这份光与热传递下去。他们的故事,是曲园精神的生动注脚,更在提醒每一位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把当下努力连着未来,就是最动人的青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