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人:聂家昱, 1944年生,下乡12年,任高中化学教师8年,1984年底调入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任图书馆研究馆员,2004年退休。
聂家昱: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老图书馆已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亟待建设新馆。在科学分析未来发展形势、师生规模的基础上,报批新建一万六千平米的全新馆舍。而关于馆址的位置选择,当时主要有两个方案:一是建在老校门处,作为学校的主建筑(当时还未建科技实验大楼);二是萃华园以北、桃李园以南的两排法桐树处。后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后一方案。
作为使用方,图书馆需要撰写设计任务书。为此,时任馆长李兆玺派我多处调研,并与校建处郑新华老师一起到大庆参加全国图书馆建筑研讨会,以增加相关知识储备。之后,在外聘专家的帮助下,由我执笔,完成了设计任务书,并据此进行招标。

在学校招标时,共有五家设计院参与投标。在投标方提出的方案中,有四个都是通过推平萃华园来建成馆前广场,只有一个方案是尽量保留萃华园。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注重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同时,考虑到校园内水面太少,在馆舍前增设水池,与萃华园内的小河连为一体。该方案还将报告厅独立出来自成体系,设在萃华园西北方,顶部建一小亭,与东南方向九山峰侧小河边的中式小亭一东一西,一高一低,遥相呼应。再改建园西南部的土山,使萃华园更加完美。馆舍一层则采用石头墙面,与学校的早期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招标论证会由校办、校建处、图书馆、财务处等单位,以及外校专家参加。论证会上,大家的目光主要聚集在两个方案上。一个是由曾设计过国家图书馆的西北建筑设计院推出,该方案呈工字形,前面为宽敞的广场,外观颇具现代气息,内部结构合理,实用功能突出,外校专家力推这一方案。我代表图书馆方,则主张采用保留萃华园的方案,该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联合设计(简称清华方案)。我们的理由是,西北建筑设计院方案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建筑风格与外部环境不够协调,并且其工字形造型与南面的现办公楼极为类似。更主要的是,推平全校师生所珍爱的萃华园,是令人无比痛心的!其中亦包括九山峰,张九山老师将其毕生积蓄一万多元捐赠给学校,后勤部门用此款搜集石料,请能工巧匠精心建成的。如果采用此方案,曲园不仅失去当时最为出彩的景点,而今校歌的首句便不能是“萃华月”了!清华方案不仅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同时也颇具创意。馆舍呈横卧日字形,对读者流、功能划分、通风采光等方面都作出精心安排,因此图书馆方建议采用。
在确定采用清华方案后,很快便进入了具体设计阶段。1994年暑假,由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史国振带领的团队入住我校,开始了紧张的现场设计,我则全程陪同,随时协调各项事宜。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先生亦来到我校。在游览了曲阜城后,决定以颜庙南陋巷坊三楹中的一楹为原型,建成小石坊,置于馆舍主层正门前,作为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同时,本着节省开支的原则,从散放在校园几处角落的山石块中,选出一大一小两块石料,设计成一长者教导幼童的雕像,置于水池中。后来,由李开元老师在大块石头上题写了“舐犊”二字。

针对石坊上的题字问题,校领导专门召集有关学者集思广益展开讨论,最终采纳了文学院张元勋教授的提议。在石坊正面镌刻“就道”二字,它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指读者入馆的目的是求道,就有道而正;背面则镌刻“弘道”二字,它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求道之后要弘扬光大。曲阜师大地处孔子故里,传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精神,校园里的人文氛围非常浓郁。因此,无论是小石坊的设计形式,还是就道、弘道的题字内容,都是非常切合的。我考虑到请人题写不易,便从家藏的《中国书法大字典》中,找出与“就道”“弘道”相匹配的汉隶字体。为保持其古拙遒劲的风格,我将它们放大成适当尺寸,亲手摹描上石,才交给施工方。如今这个小石坊已成为校园的一个人文标志,学校在举办重要活动时,往往会将小石坊制成模型展示。原设计在水池石墙面上题写“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字样,后改刻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图书馆”三字,也是我站在手脚架上摹描上墙的。
对于见多识广的建筑大师关肇邺先生来说,一万六千多平米的馆舍自然是“一座不太大的建筑”,投入的也是“很有限的建筑资金”,但他却写了《努力做到更好的建筑自明性》一文,发表在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建筑学报》1994年第10期上。该文阐述了曲师大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以及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计思路,并详细说明了设计小石坊的灵感来源,池中大小山石的来历及象征意义等问题。关先生还指出,“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对图书馆进行设计,仅达到“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显然还不够,还需要更明白地表现一下中华文化,把孔子之乡的题点出来”(本段中的引文均出自关文)。显然,他认为这项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十分满意,才专门撰写了这篇论文。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当期刊物的封面就采用了曲阜师大图书馆正门的模拟图像。可以说,该论文的发表,也提升了曲阜师大图书馆乃至曲阜师大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