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来讲校史 > 正文

    【我来讲校史·第25期】陈复昌:这个学生社团不简单

    发布日期:2025-03-26 来源:党委宣传部 审校:刘永礼
    编辑:孙红梅 责编:黄江滔

    讲述人:陈复昌,1979年8月调入曲阜师范大学工作,曾任艺术系副主任,校图书馆、 语言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学术兼职: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这个学生社团不简单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山东省兄弟高校之间有点赞曲阜师大的四句诀谣传为美谈,即:吃在曲师大,学在曲师大,考研率高在曲师大,学生社团多在曲师大。

    那时我校学生社团近百,每当新生入校时节,各社团征招“新兵入伍”的帐篷扎满校园大小广场,鳞次栉比,至今仍然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靓丽风景。

    这里,我要说的是,成立于1996年金秋季的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它不是全校成立最早的学生社团,但却是在全校乃至省内外兄弟院校中最有影响的社团之一。

    近时间我又在曲阜师大校友网“曲园记忆”栏目中,读到了已离开母校多年、原我校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历史系分会长徐丙利校友的回忆文章,他写道:“我对母校的感情是朴实的,因为母校的品格是朴实的,也教会了我做人要朴实。永远记得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这一温暖的集体。至今我仍然觉得那时的研究会在曲阜师大内的规格很高,是很有位置的。”徐丙利校友的话并非溢美之谈,他透视了学校各级领导对这个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可以说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自建立之日起就建之有基,活动有地,紧紧靠挂党校办公,加之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四家共同管理,戏称背后有“四大家族”合力支持。每季出版的会刊《邓小平理论研究》,也是这四个部门先后轮流出资。

    时光荏苒,事过已将近三十年,彼时刚由校党委宣传部履新为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我,作为主要创办人和倡导者,按照意识流的时序回顾仍然记忆犹新。我仍记忆犹新的是,研究会的成立在校内外宣传媒体中引起了意料之外的轰动效应。开始是《曲阜师大报》和学校广播台的消息报道,半年后又上了《大众日报》的新闻版面,而在研究会成立一年多之后,当它有所建树的时候,先后迎来了《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曾记得《中国教育报》将报道登在了头版右上端,文章块面显眼,标题醒目。而见报于《光明日报》1998年6月13日的关于曲阜师大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长篇报道,在校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报道的肩题是曲阜师大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主题是“结合教改实践,学习扎实有效”。文章署名为《光明日报》记者葛增福,通讯员胡长春、陈复昌(胡长春时任宣传部副部长、校报主编兼新闻中心主任,并分管学校对外宣传工作;挂上我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我提供了研究会的情况和资料)。现将全篇报道纳入本文,笔者不是省心手懒,是因为报道的真实感、可信度和精准性让人感觉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光明日报》本报讯载全文如下:

    高校如何结合教育实践学习邓小平理论?怎样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大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山东曲阜师大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实践对此作出了回答。

    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由校内有关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以党校为基地开展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覆盖全校校、系、班三级网络,拥有会员1100名,建有260多个理论学习小组。研究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学习、宣传、研究、实践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

    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研究会在组织全体会员学习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十五大精神宣讲团,除在校内宣讲外,先后到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曲阜市乡镇、驻军某部宣讲20场,听者达15000人,将十五大精神深入浅出地传送到工人农民之中。宣讲团一炮打响的轰动效应,反过来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宣讲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举办多种类型学习班及图片展、书画廊、集报栏等,进一步深化了学习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的活动。

    研究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组织会员开展邓小平理论研究,并结合教改实践,启动了“千名会员、百名骨干、十名拔尖人才”的理论队伍培养工程。一年来,他们结合进教材、进课堂等教改实践,写出理论文章1000余篇。本学期他们立足学校的师范特色,结合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集中开展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研讨。研讨会还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建立了教学改革提案小组,提出了“高师文科教改方向”、“理科学生素质教育”等建议,成为学校教改的一支推动力量。

    邓小平理论学习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千名会员中,有200多名同学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80名同学加入了共产党,300多名被评为“三好学生”,500多名担任了校系班的主要学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