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勤学修德 实践笃行 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14-08-26

    暑意未消,新学期将至,经过假期装扮的曲园变得更加美丽。校园里年轻的面庞逐渐多了起来,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面庞上仿佛镌刻着一丝成熟与收获。是的,美丽是因为奋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成熟是因为历练,历练的人生更坚定。在暑期即将结束之际,1378名实践队员,180支实践队伍带着沉甸甸的的收获荣归母校,为迎接60周年校庆献上一份厚礼。实践归来话收获,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   以专业知识为利器,助实践水平上台阶

    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暨儒家文化齐鲁行启动仪式在我校“第一书记”驻村——泗水县泗张镇梅鹿庄村举行。学校领导荆兆勋、刘新生、孙文亮出席活动。荆兆勋与泗水县委书记范宇新共同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揭牌。孙文亮在讲话中指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成,是曲师大与地方合作的创举,以传统文化为桥梁,曲师大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服务地方发展,为梅鹿庄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们在村里的文化大院陆续开展了明德故事讲堂、国学诵读班等活动。王曰美教授讲授了第一课,为乡亲们讲述了“颜回食墨”、“曾参耘瓜受杖”等历史典故,以历史故事为例教育大家明礼诚信、修身立德,弘扬中华文明之美。实践队员们还身着汉服为乡亲们进行了射礼展演,再现了古代周礼的盛大场面,深山沟里的“乡下人”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底蕴。随后一周的日子里,实践团队又奔赴济南市,潍坊市,青岛市等地展开了实践活动。在宣传和展示的同时,队员们紧紧围绕儒学传承这一主题,深入城市社区以及乡村各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儒学的认知程度,并向人们征求有关儒学传承的建议。队员们还充分运用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对儒学知识及此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为传统文化之旅插上了现代信息科技的翅膀。

    8月9日,地理与旅游学院“我的中国梦·美丽中国实践团”的队员们深入到桓台县马踏湖生态湿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关于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队员们克服高温湿热、蚊虫叮咬、条件简陋等重重困难,通过搜集和检测湿地的相关指标,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马踏湖湿地的生态状况,最终形成了一份科学、详实的调查报告交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验证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同学们经验不足、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并不断深入实践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大局,争取校院党政的大力扶持,努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社会实践实效性明显提升。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基层的教育、科技、卫生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储备不断夯实,社会实践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就是送服务下乡,只有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才能受到基层的欢迎,才能赋予社会实践新的生命力。我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暑期实践队伍所占比例由去年的36%提升到今年的58%,显示出我校社会实践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掘了大学生的最大优势——专业知识,弥补了大学生的最大不足——实践能力。坚持了社会实践“双向受益”的原则,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我校在实践项目的立项审核时,凡是与所学专业相差较大,队员不具备实践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一律不能入选校级重点团队;而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项目则受到了经费保障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对高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中心工作,在人、财、物上优先保障,学生社会实践被认为是“敲边鼓”,甚至被误认为不务正业,自然难以得到政策倾斜。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里,提升了社会实践的分量,自然也就争取到了更多资源,有力保障了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实践服务地而言,实践服务队员目标明确、专业知识丰富、针对性强,具有帮助服务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效果显著提升,避免了形式主义,改进了工作作风。正式本着这种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我校社会实践服务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各实践地建立了深厚友谊。

    二、占孔子家乡大学之地利,举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旗

    我校设学于孔子故里,附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中央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学校各级团组织不仅以孔子故里丰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为根基,以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砖石,着力构建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厦,还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乡镇、社区广泛宣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赢格局。今年我校共组建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会实践队伍34支,参与人数374人,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县市区。

    “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净化浮华世风”。在当下“娱乐至死”、“快餐文化”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总有那么一群年轻人认为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可以抵制流行文化元素对儿童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与不良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实践,使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涵养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月14日,由我校文学院“国学继承·教育先行”调研团队主办的国学大讲堂在水浒故里——济宁梁山举行。梁山多所学校的学生及家长参加了此次学习交流。队员们生动阐述了国学的内涵,细致讲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关系,阐释了诗歌、传统节日、生肖属相等文化遗产的由来和意义。他们用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配以游戏、影像资料、课件等丰富多彩的讲授形式引领听众们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意蕴。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民族融合中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关注蒙语发展,保护民族语言”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期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两地针对蒙语发展生存现状展开了为期六天的实地调研。团队以城市中心为着力点,兼顾城市边缘,采用发放问卷、采访和实地调研等形式,了解和关注蒙语的发展现状。对于来自山东的学生,蒙语显得有些许陌生,调查过程并没有预计中的顺利。团队成员通过寻求当地翻译、翻阅蒙语词典,甚至致电咨询语言学老师等方法,才磕磕绊绊地完成了第一天的调研。他们顾不上一天劳顿的辛苦,连夜修改调查问卷,加上了汉语与蒙语对照注解,使得后续的调研工作顺利了许多。就这样,队员们白天进行调查采访,晚上整理问卷资料,撰写采访记录和实践日志,每天无论多晚指导老师都会和队员们悉心交流,耐心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队员们的下一步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调研同学们掌握了大量蒙汉生源比例、生活习性和就业方向等重要数据,了解了蒙汉双语教学在当地的重要性,他们在报告中建议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不仅需要完善的政策、专业的机构,更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实践过程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到实践当中去,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才能真正的成长、成才。

    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不仅成为奥运比赛项目,也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健身方式。7月12日,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弘扬中华武术”实践团队前往曲阜市沂河小区和育清园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沂河广场是一处文化活动场所,附近居民都聚集在这里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团队成员先是为正在锻炼的群众发放了早已准备好的“武术文化”宣传单页,在群众中普及武术知识;随后又与现场的太极拳爱好者们合作完成了一套精彩的太极拳,同学们专业的武术功底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赞扬。在育清园小区广场,团队成员先后表演了太极拳、棍术、刀术、拳术等武术套路,赢得了围观群众以及路人的阵阵喝彩。随后队员们又手把手地指导武术爱好者学习武术动作。一天的活动虽然辛苦,却为市民们奉献了一档武术盛宴。

    三、不忘师范大学高尚初衷,谱写农村支教壮美赞歌

    学校始终把支援农村教育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乡镇,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为当地中小学生举办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爱心捐赠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一学年全校各级团组织就为全国农村中小学募捐资金、图书、器材、被服等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今年暑期,全校共组建30支教育关爱服务团,参与师生314人,义务教授课时3536学时,直接受益学生5154人。

    80名志愿者、10个支教点、40天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日照市东港区、五莲县、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小草学堂”支教点,实践队员们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温度。温度恰如其分,慢慢地燃起了希望,而他们的青春也在燃烧着、奋斗着!队员们针对留守儿童的心智特点和学习要求,发挥师范生的特长,精心制订授课方案,让孩子既能长知识也能开拓眼界,既学到书本知识也学到做事做人的道理。我们的记者到达时,支教“老师”正在利用课件、字母板等多种形式讲授英文字母课,孩子们大声跟读、踊跃回答提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明白老师这个称呼是很神圣的,是荣誉,更意味着责任,自己一定要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弘扬我校优良校风,做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老百姓眼里的“好先生”。8月7日,党委副书记孙文亮看望了“小草学堂”的志愿者们,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义务支教是一次难得的志愿服务经历,同学们送知识下乡、送文化下乡,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十分有意义,同学们要当好教育使者、文化使者、友谊使者,把曲阜师大人的好形象刻在这片青山碧海蓝天之间;同时,支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经历,要像小草一样扎下根、接地气,在基层经历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校地双方共同推动支教制度化、机制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常态、长效的路子来。

    “今年的暑假,因为有了姐姐们,我特别开心!”就读于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杨子萱说。由我校6名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放弃暑假休息时间,组成了“杏坛圣梦”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开展为期20多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爱留守儿童”为宗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这里的40多名留守儿童义务教授国学诵读、礼仪与美德、小故事大讲堂、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并组织儿童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他们还通过向孩子们讲述优秀传统经文化典故事,让他们学习传统礼仪,引导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让留守儿童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间一天天过去,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在课堂和游戏中建立了亲密无间地感情,他们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同时也从孩子们那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实践活动终将结束,实践队员为孩子们传递知识的心不会有终点。奋斗青春,一路相随。

    正像两个月前出征仪式上孙文亮书记讲的那样,在田间地头,在社区街道,一代代曲园学子用“既勤奋朴实,又仰望星空;既团结进取,又和而不同”的曲师“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播撒新希望,铸就更辉煌。今天我们仿佛看到了更多年轻而结实的臂膀,他们憧憬着以社会实践的名义再次集结,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

    (文:孔轶众  来源:校团委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