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曲阜师大的故事始于1990年,那一年我有幸考入了学校的教育系。在开学典礼以及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和同学们就已经受到这所设学东方圣城、孔子故里的师范高校的辉煌历史的震撼和洗礼。在学校校史馆中,我看到了建校初期简陋的办学条件,以及老一辈曲师教师亲手制作的各类教学用具,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一代代曲园前辈秉持顶天立地的精神境界和知行合一的扎实学风,敢为人先、脚踏实地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独属曲园的荣耀。其中,最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1959年我校数学系师生编写的《公社数学》受到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阅读《公社数学》的照片,至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作为曲园人的荣光,成为激励我努力学习、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

我在学校教育系学习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曲园学习和工作的三十五年的时间里,我越发深切地感悟到学校教育学科“高起点、厚基础、求卓越”的发展历程,恰恰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生动感悟了“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曲园精神。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的教育学科的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1978年,学校教育学学科的创始者、在国内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享有盛誉的陈信泰、陶愚川、李国榕先生,志存高远,超前谋划,精心准备,成功申请并开始招收首批教育基本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学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实现进入全国教育学科发展的第一方阵的重大突破。
在以陈信泰先生为代表的曲园教育人身上,我看到“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精神的生动展现。陈信泰先生带领团队紧盯我国教育学科的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广泛邀请国内最顶尖的教育学者来校为研究生授课,并高频次带领研究生游学全国知名学府,每年总有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教育学顶刊《教育研究》上发表,牢牢奠定了学校教育学学科在全国教育界的影响力。2003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入学不久,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偶遇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家黄济先生。当黄先生得知我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时,第一时间询问陈信泰先生的近况,并嘱托我向陈先生问好。2009—2010年,我有幸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访学,期间我所遇到的中央教科所的老辈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关切陈信泰先生的近况,并让我代问陈先生好。这些我的亲历,不仅是陈先生的人格魅力,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教育学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让我深切体悟到曲园精神的鲜活可感与亲切动人。

步入新时代,学校教育学学科在戚万学教授的带领下,承续优良传统,主动对标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推动教育学学科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曲阜师大教育学学科在由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5年进入全国前10%,两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获批山东省首批高峰学科、山东省一流学科“811”项目,荣膺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荣获山东省“勇于创新团队”、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相继建成中国教师博物馆、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等重要平台,学校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镇。

得益于历代曲园教育学人所搭建的学科平台的托举,我本人也在“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曲园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一些专业发展成绩,先后担任了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教育学学科·教育社会学分支副主编等职务,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社会学》等。
在新的时代征程上,我将以前辈曲园人为榜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曲园精神”的传承、践行、弘扬者,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孔子家乡大学贡献力量。
(作者:徐瑞,系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