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封“写给自己的信”跨越1340个日夜暖心寄达
“我保存的这388封信件,是同学们在2021年9月26日大学第一次班会上写给四年后的自己的,我和同学们约定毕业时再打开这封来自十八岁的信件。”当毕业骊歌响起、四年之约来临,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辅导员于媚媛拿出保存完好的一封封信件,逐一给每封信写上一份毕业赠言。
在2025年5月27日的大学最后一次班会上,与会的2021级本科生同学们收到这样一封跨越1340个日夜的“自我来信”,大学的美好记忆在脑海中一幕幕闪回,动人的青春韵律悠悠回荡心间。


“四年过得可真快,现在脑海中还是你十八岁青涩的样子,但我们毕业不说再见,只是换了一种身份重逢……” 于媚媛在给弭昭名同学的赠言中这样写道。 “这封信是我大学四年最珍贵的纪念,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让我回想起大学老师们种种关怀。我会带着这份温暖,勇敢地迈向未来。”弭昭名说自己将珍藏好这封信和老师的赠言。
“小小的一封信,是初心与成长的温柔对话。”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范瑞红说,这388封跨越四年大学时光的信件如约寄达,既是一份青春的见证,也附上了来自母校曲园的温暖力量,将陪伴毕业学子踏上新的征程。
回眸难忘,伴着镜头里的曲园拔节向上
“在曲园求学的七年,也是我用镜头记录曲园故事的七年。”传媒学院的吴昊天今年七月即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驻村选调生。七年里,吴昊天带着镜头看遍了曲园的风景:驻足孔子像前的大一新生、运动场上的跌倒又爬起、图书馆里的夜读剪影、幕后排练时的深夜舞台……一个个镜头注解着曲园故事,也滋养了他扎根向下、拔节向上的青春。


回顾自己镜头中的曲园故事,吴昊天说最难忘的一幕是院庆拍摄那天,七十多岁的退休老教授摸着崭新的导播台对着镜头说:“不管是用电影胶片还是4K摄像机,我们记录教育初心的镜头,永远不能虚焦。”
在跟随导师拍摄关于乡村振兴的纪录片时,吴昊天也因镜头而见证了更广阔的“精神版图”,萌发并逐步坚定了去基层一线扎根的选择,他说:“从七十年前挑土建校,到如今丈量乡村振兴的田垄,曲园人的脚步始终都带着泥土的芬芳。”
从2000 多个饺子的毕业大餐品出成长哲学味
“希望同学们像这饺子一样,既有包容万象的胸怀,又有锤炼匠心的执着。”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2025届毕业生举办的“饺聚一堂•扬帆远航”活动上,副院长林士俊演绎“饺子哲学”、寄语同学们品好“三味人生”:未来不论是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书卷味”、永葆赤子之心的“烟火味”、坚守责任担当的“汗水味”。


活动中,学院师生欢聚一堂齐动手,包出2000余枚饺子,拼出“前程似锦”字样。毕业学子们深情感慨:“当形态各异的饺子在沸水中沉浮,蒸腾的热气氤氲了年轻的面庞,那些备考时相互投喂的夜宵、社会实践时同甘共苦的回忆,都化作晶莹的面皮包裹的浓情厚谊。”。“这既延续了学院‘生活即教育’的育人传统,也为毕业生们送上最温暖的祝福。”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忠凯说。
再多一次合影,记住曾经并肩追梦的伙伴
“向右看齐!”“向前看!”“敬礼!”随着一串熟悉的口令下达,曲阜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国旗护卫队成员身着学位服定格下专属毕业合影。队员们这最后一次的集体敬礼,是对曲园时光的致敬,也是对奔赴新征程的加油鼓劲。

“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将从曲园走向未来、发光发热!”物理工程学院李新迪同学说,作为即将“退役”的护卫队“老兵”,自己和伙伴们在曲园护卫国旗的使命结束了,但大家追梦报国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或许从此之后我们不会再有一起并肩奋斗的机会,但我希望我们的梦想都可以一路生花。”毕业之际,物理工程学院刘承育同学与自己的伙伴们重走一遍曲园拍下一张张留念的合影,“大学里最精彩的一段时光就是和学生会的伙伴们团结一致、合力去做好每件事的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收获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