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来讲校史】李绍强:三十五载从教路 春风化雨育桃李

    发布日期:2024-12-23 来源:党委宣传部 审校:刘永礼
    编辑:孙琪 责编:黄江滔

    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2025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这期让我们共同倾听退休教师李绍强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李绍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级教授,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古代史、学科教学(历史)硕士导师,学校1361人才工程人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山东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民主促进会济宁市委委员,民主促进会曲阜师范大学总支主委,曲阜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督导,曲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济宁市政协委员。


    三十五载从教路   春风化雨育桃李

    1982年7月我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曲阜师大工作。三十五载春秋如同一部厚重的书,记录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教学之路。

    作为新入职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专业基础课如中国古代史备课量很大,一学期的讲稿近三十万字,那时没有电脑,全靠手写,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备好一门课要查阅大量参考资料,除隋唐宋元明清的断代史和相关历史的专著及论文外,还要查阅《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和《资治通鉴》及一些原始资料,另外还要关注史学界前沿动态,如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史学理论的发展变化等。总之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写好讲稿后,如何在课堂上表达是另一个问题。讲课不同于平常说话,也不是书面语言,讲述要不紧不慢,声声入耳;板书要整洁清晰,主板、副板书分明。从讲稿到表述,自编自导自演,所以说讲课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学习的脚步。从最初的模仿前辈,到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力求让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我始终保持着对教育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经过多年磨炼,我从一个青涩教师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手。我们教研室由我主持的中国古代史也从校级精品课上升为省级精品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004年学校为迎接教育部评估,各学院抽调二名骨干教师进行全校讲课观摩比赛,我的讲课获得很高评价。我的课不仅吸引了本学院学生,其他学院的学生也经常来旁听,有一个书法学院的学生竟然旁听了一整学期。

    从本世纪初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明清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明清工商业形态研究等课程。这些课要求更高,需要更专深的知识和科研成果作为支撑。另外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也很有讲究,对此我开辟明清山东地方史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为研究领域。累计指导了14届50余名学术硕士,近30名教育硕士,其中多名考上博士生,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除了全日制教学外,我还到山东各地如曲阜、泰安、薛城、菏泽、临沂、费县、寿光、东营等县市讲授函授课。函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集中授课,一天六、七个小时,非常疲劳,且冬冷夏热,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但授课老师们不畏困难,认真负责,授业解惑,同吃、同住、同工作,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记得在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函授点上课,夏季炎热,教室中没有空调,只有一个摇头电扇,且不能只对着我吹,因此讲课中衬衫湿透,中午饭后只能用宿舍的电扇吹干,下午继续穿。农大招待所没有蚊帐,蚊子叮咬,难以入眠。冬天在费县师范上课,正好是春节后最冷的时候,宿舍内都结了冰,我们只能穿着毛衣毛裤睡觉。

    教学上的全身心投入,为我赢得了许多荣誉,两次获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四次获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12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我现在已退休7年多,除仍从事一些本专业工作如审阅了五部新清史稿子,评阅了一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和前期资助成果,写了三篇有关明代孔府档案的论文,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提供论文外,还写了90多篇散文和随笔记录自己的教学生活,分享教育心得,同时也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社会与人生,用文字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思考与共鸣